全国最“绿”区域在哪里?秦岭陕西段!

2023-04-22 04:24:51 来源:西安发布

无山不青,无水不绿

生命的律动在秦岭山间奔涌

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已然发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对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3年来,陕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殷嘱托,在创新保护之下,不断用绿色刷新秦岭山河版图巨变,而且在“由绿变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无人机视角下的南五台(资料图片)

中国最“绿”的区域在哪里?

这个问题你恐怕要答错

不是美丽的俏江南

不是云贵

也不是东北的兴安岭

而是秦岭陕西段

这里处于中国版图的腹心地带

是当之无愧的

大秦岭生态核心所在

据秦岭生态环境状况卫星遥感监测的评估显示,秦岭陕西段拥有生态空间面积超89%,生态功能完备,是中国顶级的生态空间。

如今,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面积已达82%,是全国最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区域面积更是占到了99%。

在秦岭陕西段

一幅山青、地绿

天蓝、水净、景美的

和谐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

……

“绿进黄退”

做好生态资源“加减法”

4月11日,沙尘侵袭华北、东北多个城市,甚至南方地区的上海、江苏南京、湖北武汉等城市也被沙尘天气笼罩。但相较而言,秦岭以南地区沙尘较弱,引得无数网友纷纷感谢并盛赞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了风沙的南下。挡风阻沙,秦岭是如何做到的?秘密就藏在由“黄”变“绿”的生态安全屏障中。

“过去往山上一瞅,看着光秃秃的,特别是到了冬天,大片荒原格外刺眼,让人心里都感觉凉凉的。现在就不一样了,黄土山上种满了树,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一眼都望不到边,到处都是绿色。”在蓝田县厚镇北峪村村民李师傅眼中,家乡的黄土坡已变成了绿水青山的美景。正如李师傅所说,走进秦岭山里的宜林地基本都栽上了树,一些坡陡沟深的地带,也在发生“绿进黄退”的改变。

近年来,陕西通过开展秦岭国家公园创建,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高位推进秦岭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不断丰富完善秦岭生态保护模式,建设10个秦岭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样板基地,启动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累计营造林811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

为秦岭植绿增绿,陕西一直在做生态资源的“加减法”。秦岭地区涉及各类保护区的矿业权已经全部退出,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禁止矿业活动,秦岭主梁以北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同时,将秦岭核心保护区的99%、重点保护区的74%、一般保护区的22%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减少生产扰动。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完成438座小水电站整治工作。曾经的矿山、小水电站现在已丝毫看不出以往的痕迹,原先的工业场地及道路旁栽植的杨树、油松等高高耸立;灌溉的管道延伸至复绿矿山的角角落落;在陡峭的道路边坡上,刺槐、苜蓿等郁郁葱葱,长势正旺。

秦岭生态保护绝不是简单的植绿增绿,更重要的是对生态功能的修复。近年来,陕西实施五级林长制、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不断地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在秦岭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使秦岭拥有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占秦岭面积的15.81%,涵盖1个国家公园、32个自然保护区、14个风景名胜区、7个地质公园、49个森林公园和11个湿地公园。以“豪横”的高质量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气息活动半径,有效保护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优雅的朱鹮引颈展翅,可爱的大熊猫在啃食竹子,顽皮的金丝猴追逐嬉闹,憨厚的羚牛埋头吃草的景象,与秦岭里一片片水墨山峦,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起多彩的生态空间。

绿色初心

“千里眼”“顺风耳”

守护青山常在

伴着虫吟鸟鸣,行走在春天的秦岭,满目皆绿。为了守住这份和谐与美丽,“网格员”化身大山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扎根秦岭日夜守护。

志愿者、公益组织与网格员在巡山中对游客进行秦岭保护宣传

郭琰是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的一名专职网格员,每天她都要到涝峪、纸坊村郭清口巡山,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点位。上午8点,和同事在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集结后,郭琰穿上运动鞋、工作马甲,带着巡查记录本出发了。每到一处,郭琰和同行的网格员都细心检查植被成活情况,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排查,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查找记录。作比对、拍照片、及时登记,巡山一个来回至少要半天时间。

郭琰说,网格员在保护秦岭中的优势在于近距离接触,能够把破坏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五乱”及其他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期。

网格员巡山

除了专职网格员,在解决秦岭林木管护的问题上,西安市在林长制的基础之上延伸培育了“民间林长”共同管山的新路。在山里住了半辈子的芦新利去年就被聘为首批“民间林长·民间网格”成员。自担任民间林长以来,芦新利在管坪村经营农家乐的闲暇时间里,都会到自家附近的后山上去巡查,除了向游客宣传森林保护,还会跟其村里其他的民间林长一起进山捡拾垃圾。“民间林长一头连着生态保护,一头连着市场经营,是生态与富民的结合点,山青才能民富,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把生态保护好了,客人才愿意来,大家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谈及自己的新身份,芦新利颇有心得。

当然,呵护秦岭山山水水的生态“卫士”,不止林长、网格员。随着秦岭保护公益志愿者联盟的成立,西安开启了志愿化全民护山模式。

“保护秦岭,人人有责”。在太平峪管理站的道闸前,当有车辆经过时,系统都会自动发出提示音,并记录车牌信息,旁边站着一群身着红色制服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鄠邑区众诚应急救援中心的队员,他们正在峪口值守,指导进山车辆扫描防火码。“每周至少有三四天时间,我们都会在这里值守,协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宣传。”鄠邑区众诚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张增说。从太平峪管理站沿路而上,就来到了西寺沟,这里身穿藏蓝色制服的鄠邑区海天应急救援协会的志愿者们提着黑色垃圾袋在河道边、半山上捡拾垃圾。

志愿者们进山巡查,并清理沿途垃圾。

自去年开始,秦岭鄠邑段就一直活跃着一队队红色、蓝色、绿色的秦岭卫士志愿者队伍,穿越在各条网红景点、登山线路、峪道,穿梭于霜天红叶,活跃在悬崖、深沟,义务清理游客丢弃在秦岭的垃圾,教育引导游客文明登山。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75次志愿化活动,秦岭保护公益志愿者联盟的组织数量已发展到45个,志愿者数量已达2625人。”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负责人王希琴说,最近,鄠邑区秦保局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鄠邑“秦小卫”小程序即将上线。这个小程序将志愿化活动搬到了线上,今后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市民个人都可以通过在线报名、申领任务等流程,参与到秦岭生态保护的活动中来。

智慧秦岭

科技手段解锁生态保护新模式

眼下正值春季森林防火期,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则显得尤为重要。从曾经的靠人防,发展到如今的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目前,陕西初步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

飞手操控无人机巡护山林

4月19日,记者在临潼区秦岭保护总站指挥中心的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上看到,新上线的云台监管系统正在不间断监测秦岭重点保护区内的情况。“我们最近刚刚在骊山的制高点风王沟和人祖庙上安装了两组可实现360度旋转的4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对6公里半径范围内进行烟感和热成像探测,一旦被设备捕捉到有局部温度超过100℃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临潼区秦岭保护网格化管理办公室无人机“飞手”靳磊说,作为西安市首个多功能数字云台监管系统,它可以通过监控,构建高频次、全天候、立体化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网络,提升森林火灾早期处置能力及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管护成效。

随后,记者跟随靳磊驱车20分钟来到风王沟,站在摄像头下点燃打火机,不到1分钟,靳磊手机就收到了过热预警,通过系统画面不断地自动放大和后台的数据分析,很快系统排除了火灾风险,警报随即解除了。“相比之前的摄像头,这套新设备多了预判、预警功能,能够覆盖到人员、车辆难以到达的盲区。

同时,在云台监管系统的新模式加持下,除了可实现对火情的实时发现,还可对历史火情进行归档,视频记录可跟省、市多平台进行级联,让秦岭生态保护更智慧、更便捷。”靳磊说。

来源:西安日报 图:记者 王健

责编:李佳芯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推荐内容